后来有学者否定了这个推测。他们认为这里是一处西周时期的贵族采邑,最初的人群尚武、好战,曾居存于泾河下游的彬县、淳化、甘泉一带,与北方民族关系密切。西周初年,他们被周王室认可、分封,迁居到了东阳地区。很快又被同化、控制,成为西周王朝的一员。至西周中晚期时,正如《孟子·离娄句章下》所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个族群实力衰落,不再受到周王的重视与封赏,等级降低,最终变得寂寂无闻。
到底是彤国还是异族的采邑,我不知道。面对陈列在陕西考古博物馆的4件文物,我知道那些人曾经在东阳地区生活过,在中国历史中出现过,他们并非寂寂无闻。考古博物馆的展品有20万余件,4件文物在其中看起来是那么微乎其微,我知道它们想通过自己的喃喃细语,诉说着距今3000年前的东阳,这片偏僻的山脚下曾经有过一段辉煌,诉说着中华民族像滚雪球一般发展壮大的历程。
经常有人说“考古即盗墓”。社会上许多人缺乏考古学基本常识,分辨不清考古与盗墓的本质区别,本不应责怪他们。站在任何一件考古出土的文物如东阳出土的西周铜器前,想想我这些“不知道”和“知道”,如果还将考古与盗墓混为一谈,显然那就属于故意贬损考古,可谓歹毒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