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庵之学,主干收摄保聚。是时阳明门下之谈学者,皆曰:知善知恶,即是良知。依此行之,即是致和。其弊也,取足于知,而不原其所以良;且易致字为依字。失养其端,而任其所发。遂至以见存之知,为事物之则;以外变之物,为知觉之体,而不知物我之倒置矣。念庵谓善恶交杂,岂即为主于中者乎?中无所主,而谓知本常明,不可也。知有未明,依此行之,而谓无乖戾于既发之后,能顺应于事物之来,不可也。故知善知恶之知,随出随泯,特一时之发见焉耳。一时之发见,未可尽指为本体;则自然之明觉,固当反求其根源。故必有收摄保聚之功,以为充达长养之地;而后定静安虑,由此以出。故致知者,致其静无动有焉者也。非经枯槁寂寞之后,一切退听,天理炯然,未易及此。其言曰:“不睹不闻,即吾心之常知处。自其常知不可以形求者,谓之不睹;不可以言显者,谓之不闻:非杳冥之状也。诸念皆泯,炯然中存,亦即吾之一事。此处不令他意搀杂,即是必有事焉。”又曰:“良知该动静,合内外,其统体也。吾之主静,所以致之,盖言学也。盖动而后有不善,有欲而后有动,动于欲而后有学。学者,学其未动焉者也。学其未动,而动斯善矣,动无动矣。”“故自良知言之,无分于已发未发也。自知之所以能良者言之,则固有未发者以主之于中。夫至动莫如心,圣人犹且危之。苟无所主,随感而发,譬之驭马,衔勒去手,求斯须驰骤之中度,岂可得哉?”念庵之说如此。实足救一时之流弊也。
相关影视:印度电影关于海洋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