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经集注》的主要特点是:首先改进了药物的一般分类。从《神农本草经》中三品分类,改为按药物自然来源和属性来分类,共分七大类,即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无用。最后一类是一些当时未经实际验证的药物。这种分类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是药物分类的一个进步,对后世影响很大。其次对于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鉴别诸方面的论述,有显著提高。《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有五味:酸、咸、甘、苦、辛。这是勉强与阴阳五行理论相联系。陶弘景把药性分为8种,即寒、微寒、大寒、平、温、微温、大温、大热。他提出了“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知,唯冷热须明”的说法,表明他对药物的寒热特别重视,而对所谓甘苦等“五味”认为关系不大,这种认识很有进步意义。第三总结了诸病通用的药物。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诸病通用药”列记表,分别列举了八十多种疾病的通用药物。不仅给临床医生处方用药提供了方便,而且也首创了按药物主治作用进行分类的方法。后世比较大型的本草著作,都把这种办法沿用下来。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西约三十里的武州山北崖,大同原是北魏都城平城,云冈石窟开凿于公元460年前后。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沙门统(主管僧寺的人)昙曜经向皇帝上书并得到许可,在京城(今大同)西郊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各镌造一座大佛像,用以纪念北魏开国的五个皇帝。从这时起直到唐代,陆续有所凿建。统计起来,估计共有大小洞窟四十多座,雕刻有约十万个佛、菩萨、飞天和供奉人的石像。其他飞鸟异兽、楼台宝塔、树木花草等浮雕图案就更多了。石佛大的高至数丈,小的只有几寸,疏密不等地排列在洞窟内,宛如一个佛国世界。洞窟所雕的内容,有佛的本像,也有传说中佛的生平。画面有的是想象中的天上幻境,有的则是摹映凡世人间。第六窟刻的就是佛的故事,如“佛的降生”“佛的成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