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4年,秦人又取魏国的焦和曲沃。韩、魏终于被迫屈服于秦,公孙衍的合纵之策彻底被秦瓦解,张仪的连横之策得以推行。在这种地缘形势之下,显然对楚、齐最为不利。秦联合韩、魏,东向可以攻齐,南进可以伐楚。而合纵失败的根本原因,无非就是各国有着各自的动机。
当时,秦国的主要进攻目标是韩、赵、魏三国。燕国距秦较远,秦国暂时威胁不到,所以态度消极。齐国始终静待时机,以便趁火打劫,再加上齐国当时还不是秦国的主要扩张对象,是以秦、齐两国间并未有多少冲突,齐国也不愿意为三晋的利益而消耗自己的力量。
至于楚国,一方面,有越人在楚国的东部边境作乱,无法全力西向,另一方面,楚国更关心自己的处境,所以局势稍有变化便想求和。五国战败后,魏国曾想求和,便派惠施到楚国,想由楚国送他前去秦国议和。当时楚臣杜赫认为这是在向秦国宣告楚国是主张攻秦的,魏国才是主张议和的,于楚不利,于是他向大将昭阳建议秘密派人与秦国讲和。越人时时侵扰楚国,确实牵制了楚国的部分力量,但是以楚国的实力而言,这还不至于使楚国消极怠战。从楚国两位要臣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楚国在乎的是眼前的利益。当时秦国已经将楚国纳入战略目标当中,但是楚国的君臣尚未识破秦的计谋,因此并不热心抗秦。但在这场合纵抗秦运动中,楚国公然站在了秦国的对立面,秦国对此很是不满,以至于在蓝田之战前,秦人还记恨楚国“率诸侯之兵,以临加我,欲灭伐我社稷,伐灭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