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存史料来看,还真看不出建文帝这句话对朱棣起到了什么“保护”作用。朱棣在战场上并没有因为这句话就所向披靡,相反多次战争中不是所乘的马被刺翻在地,就是多次差点被兵器所伤,要不就是“直前刺王(朱棣)”,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啊。如果不是朱棣命大,可能建文帝的目标就真实现了。
第二,用人不明,明人不用。建文帝最大的昏招就是在用人上的识人不明。这个问题从他的三人智囊团就能看出,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全是儒士,并且还属于腐儒那一种。三人不仅不懂军事,而且尽出瞎主意。其实在他们哥几个看来,削藩这些事都是次要的,他们最大的理想是撺掇着建文帝以《周礼》为蓝本,实行改革,从而恢复古制。一会儿要把郡县的名字改回周朝的名字,一会儿又要把官职的名字恢复周官制度,更厉害还是,方孝孺这位仁兄竟然主张恢复井田制,井田制这一土地制度早在王莽时期就已经用血的教训来证明行不通了,但方孝孺不管,在他看来古代的什么东西都比当代要好。这一改又给朱棣那边送借口了,朱棣阵营一个破坏祖制的帽子就扣过来了。
其实要只是智囊集团不行也就算了,毕竟打仗还是看前线将领的军事才能的,要是建文帝选一个战斗力爆表的军事大才,直接一战拿下朱棣,叛乱也就解释了。然而,万万没想到,到了后边双方开打的时候,建文帝识人才能更进一步,他的三人智囊团全部选择性眼瞎了。耿炳文在和朱棣初次交战中落了下风是不假,但战后耿炳文及时调整作战方针,死守真定城,朱棣几次攻打劳而无功,无可奈何之下朱棣只得退回北平。本来在战场上,胜败乃兵家常事,并且这个失败对于朝廷一方来说也是无关紧要的,中央家大业大,损失几个兵马压根就不叫个事。但是我们的建文帝和他的智囊团受不了了,受不了就要开始作妖来了,建文帝在黄子澄的建议建议下颁布诏书怒斥耿炳文,指责他丢盔卸甲,手握三十万大军不思直捣黄龙,却在一个小小的真定城驻扎下来,传出去朝廷的面子还要不要了。